解放军元帅彭德怀的军事谋略:围城打援 重创胡宗
解放军元帅彭德怀的军事谋略: 围城打援 重创胡宗南
编者按:近日,《党史博览》发表文章《彭德怀元帅的军事谋略》。文中记述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歼灭胡宗南集团共2.9万多人。接到大捷战报后,毛泽东欣慰不已,摘编如下。
“围魏救赵”,是“三十六计”中的第二计。对于这段典故,彭德怀并不陌生。后世“围城打援”的战法也当由这里起源。
在南征北战的岁月中,彭德怀极善“围城打援”,以求既攻城克坚,又歼灭敌方援兵,一举两得。
1948年1月初,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讨论战略进攻方向时,彭德怀提出转入外线作战,南出陕中:“我们是打宜川,调洛川(敌人);歼灭刘戡,收复延安。”宜川东依黄河,西连洛川、鄜县(今富县),是陕东战略要地,胡宗南视之为关中屏障,在这里设有兵站,由整编第七十六师一部(第二十四旅)防守。延安仍被敌占,由整编第十七师两个旅驻守;在延安、宜川之间,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指挥两个整编师集结于洛川一带地区机动,以便北援延安,东援宜川,阻止西北野战军南下,企图实现其所谓“监视三面”的目的。1月底,彭德怀在米脂县吕家沟召开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。会议确定进行宜川战役:以一部兵力猛攻宜川,调动洛川等处敌军来援;先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,然后再夺城。为确保援敌欲罢不能和打援成功,他明确提出:“在战术上,攻城部队应积极动作,但勿急克,逼敌驰援;打援部队应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,速战速决。”
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时,彭德怀即着手进行打援的准备。他依据侦察的材料,分析敌军从洛川等地增援宜川,可能走三条路线:一是经瓦子街到宜川。这是条公路,便于大部队机动,距离近,增援快,可迅速解宜川之围,但有遭野战军伏击的顾虑。二是经石堡(黄龙)到宜川。虽也是一条公路,但路况差、距离远,不利于速援。三是沿第一条道路以北的进士庙梁到宜川。这是条山间小路,地形复杂,重武器不易通过。
彭德怀在野战军司令部分析了敌人的行军路线。他深知胡宗南志大才疏,非常肯定地说:“根据敌军过去的作战行动规律,刘戡从自身的安危出发,是会走小路的。但下命令的是胡宗南,不是刘戡。……此人又主观成性,对下骄横,必然命令刘戡经第一条道路驰援。”
宜川城地势险峻,多悬崖绝壁,不易攀登。城西是外七郎山,与内七郎山相连,被城墙与壕沟隔断。正北是老虎山,西北是太子山,东南是凤翅山,都高达百米,形成天然屏障,是个易守难攻之地。此前,胡宗南视察宜川时,曾狂妄地对刘戡说:“要打两个仗,一面坚守宜川,共军攻城就消灭它一部,援军出动在外线再消灭它一部。”胡宗南的狂妄计划,与彭德怀的“围城打援”正好针锋相对。
2月24日,西北野战军攻城部队完成对宜川城的包围;27日,占领了宜川外围主要据点,就等敌军来援。一切不出彭德怀意料,胡宗南接到宜川守敌求援信号,火速下令刘戡指挥两个整编师即日前往解围。刘戡接到命令后,连会都没有来得及召开,就下达出发命令,27日进到瓦子街地区。28日凌晨4时,彭德怀等下令:决于明日拂晓发起总攻,歼灭来援之敌。激战至3月1日下午4时,西北野战军占领了公路两侧全部阵地,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全部被歼,刘戡走投无路自杀。